声音分布图的纵坐标代表声音的声压级,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大小,数值越大,声音就越大。
横坐标代表声音的频率,指声波每秒钟振动多少次,频率越高,声音听起来越尖锐。
关于声音的频率:
振动次数越多,频率高,音调相对高。音调高的声音比较尖锐,比如蚊子扇动翅膀的声音、蝉鸣声。
振动次数越少,频率低,音调相对低。音调低的声音比较低沉,比如狮子声带发出咆哮、战鼓的声音。
以小鸟叫声为例,通过观察“声音分布图”上小鸟的位置,可以看到小鸟叫声的强度约为0-40dB,频率约为3000-8000Hz。
其他常见的声音,如狗吠声、汽车鸣笛声,都可以通过声音分布图大致确定其声音强度以及频率。
人类可以识别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这是人类的识别范围,生活中大部分人比这个范围窄)。 其中,言语的频率范围是250Hz-8000Hz。
语言区的低、中、高音频段没有特别明确的划分,大概是
低频:250Hz~500Hz
中频:500Hz~2000Hz
高频:3000Hz~8000Hz
声音分布图的黄色阴影部分,是正常言语声的主要出现的频率和强度范围。这个范围形似香蕉,所以叫它“言语香蕉图”。
“言语香蕉图”上标有字母的区域又叫“言语频谱图”。
我们汉语拼音中的声母、韵母都代表着不同的频率和强度的言语声。
比如「a」的发音频率在600Hz,发音重,在香蕉图左下方;
而「s」的发音频率在6000Hz,发音轻,在香蕉图右上方。
如何根据自己的听力图判断,哪些声音可以听到,哪些声音听不到?
我们通常将声音分布图和自己听力图结合一起来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哪些声音可以听得到的,哪些声音听不到。
当被确诊重度听力损失(61-80dBHL)后,我们还是可以听到日常生活中的狗叫声、汽车喇叭声、敲门声等生活中大部分高于70dB左右的声音,但听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而且,像一些“baba、mama、gei”等音节,只要稍微大声一点,也一样可以听到一部分。
说到这,可能很多朋友觉得不戴助听器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在说一句话时,这段话一定是包含了低中高频的不同声音大小的综合信息。
以“f”音节为例,它的声音频率在4000Hz(高频)左右,声音大小在20dB左右。
假如高频的听力损失超过25dB,那么,听这个音节就会非常吃力,可能会把“发(fa)财”听成“阿(a)财”。
以轻度听力损失(26-40dBHL)为例,观察“言语频谱图”,可以看到轻度听力损失获得大部分音节都没有问题, 但是听类似于“f 、s、 th”这种分布于高频,声音大小在20dB左右的音节就会比较吃力。
以重度听力损失(61-80dBHL)为例,观察“言语频谱图”, 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正常发出的音节都很难听到,获得言语信息的难度是很大的。
若长期听不全声音,会造成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也一定会影响言语的清晰度。
对于成年人来说,因为用进废退,长期不锻炼聆听能力,聆听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