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听觉健康,国家三级验配师,耳朵树听力师
擅长成人/儿童助听器精调,成人康复指导
听觉是宝宝感知世界、学习言语和语言、发展认知、情感,与社会融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当宝宝出现听力损失后,除了对言语和语言能力有较明显的影响外,宝宝的认知能力、交流能力、智力、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等都会受到影响。
宝宝能够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家庭的最大期盼,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宝宝存在听力损失呢?
宝宝的的听觉系统在妈妈孕期就已经开始发育了。
孕期影响宝宝听力的,主要有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
如果家族史里有听力损失的家庭成员,孕妈妈要格外注意孕前检查,在孕早期,妇产医院也会建议孕妈妈做基因检查来排除遗传的因素;
在孕期,如果孕妈妈有过一些传染疾病史、耳毒性药物史、外伤史以及其他疾病史,都有可能引起宝宝的听力受损;
分娩时,如出现听力高危因素,如宝宝月份不足、体重未达到标准、存在缺氧情况等,需要家长多注意留心观察。
如果有特殊情况出现,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宝宝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
随着我国大力开展新生儿筛查工作后,大部分先天性的听力损失都能够在第一时间筛查出来。
基本上,新生儿出生48小时后至出院前是一定要做听力筛查的,初步听力筛查的结果有“通过”或“未通过”这两种。
显示“通过”的宝宝,说明耳蜗功能正常,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家长可以先松口气了;
而显示“未通过”的宝宝,家长也不要过于焦虑。
实际检查中,很可能由护士操作仪器,十几秒钟就完成了,因为仪器精确度限制,并且环境比较吵闹(人正常交谈的声音平均在65分贝),所以筛查结果并不是必定准确的。即使排除环境因素,刚出生的孩子耳道里存留有羊水、胎脂、血性残留物,中耳腔可能有积液、测试时孩子可能不配合,都会影响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应按照医生的安排在42天内进行复筛。
如果复筛结果依然是“未通过”,那么家长一定要特别重视起来,一定要在3个月左右带宝宝做全套的听力检查。
如果3个月的听力检查依然显示宝宝存在听力损失,应在6个月的时候再复查,将客观测试与主观测试结合印证宝宝真实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听力辅具干预方案。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并不代表宝宝永远脱离了听力损失的危险圈,在宝宝成长中,耳毒性药物、高烧、中耳炎、外伤、传染病及其他疾病等,都是潜在会让宝宝听力下降的因素。
特别是患大前庭的宝宝,容易因受外力冲击使听力出现波动性下降。
但往往家长会由于听力筛查的通过而忽略了宝宝成长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像民间的老话“贵人语迟”,不知坑了多少宝宝。
婴幼儿时期宝宝听力如果出现了损失会有哪些表现呢?我们列举一些健听儿童的听觉发育经历供家长参考。
0-3月龄
这听到大声惊吓有反射,听到熟悉的人尤其是妈妈讲话声会安静或微笑,喜欢音乐,对强噪声会反感。
3-6月龄
开始寻找声音,并能转向声音的方向,对声音和呈像的结合刺激能够集中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
对声音能够定位,能够分辨语音,开始对自己名字叫声有反应,开始注意别人讲话,有一些无意义的重复音节发声如ba ba ba,可以通过摇铃反应判断早起听力是否正常。
开始积累分辨日常家庭对话的单词,开始说出第一个单词,慢慢理解大量词汇,慢慢持续到2岁半左右。
开始说出一些词汇,有一些较清楚的发音,可以说出一些简单句子,甚至偶尔会用一些较复杂的句子。
如果宝宝在幼儿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发音异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或无反应,听不到电话声、门铃声及小鸟叫声,甚至与人交流困难,视觉专注讲话人的口型肢体动作以及对声源定位能力很差等异常情况,建议家长一定要到医院及时做检查。
在学龄阶段出现听力损失,大部分的宝宝都能够自主表达出自己小耳朵出现问题了,所以家长应在早期教育中加强宝宝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并教育宝宝出现问题及时和家长反馈。
如果宝宝因性格等原因自我表述的意愿不强,家长可以观察宝宝近期说话有没有比以前声音大很多;在和宝宝交谈的过程中,观察宝宝是否较以前更容易出现打岔、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对于喜欢听音乐和看电视的宝宝,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对这些音频音量的调节是否较之前更大了,来间接关注宝宝听力是否可能下降。
除此外,学习成绩的下降、老师课后反馈宝宝的状态以及宝宝性格变得孤僻、减少了交流欲望等都有可能是听力下降导致的。出现这些情况,家长应耐心和宝宝沟通,并做相对应的听力检查。